羌村三首•其三

[唐代] 杜甫
创作时间:757年
创作地点:陕西省延安市富县
韵脚:"庚"韵

qúnzhèngluànjiào 
zhìdǒuzhēng 
shàngshù 
shǐwénkòucháijīng 
lǎorén 
wènjiǔyuǎnháng 
shǒuzhōngyǒuxié 
qīngzhuóqīng 
jiǔwèibáo 
shǔréngēng 
bīngwèi 
értóngjìndōngzhēng 
qǐngwéilǎo 
jiānnánkuìshēnqíng 
yǎngtiāntàn 
zuòlèizònghéng 
  • 作者
  • 背景
  • 翻译
  • 标注
  • 注释
  • 点评
  • 鉴赏

《羌村三首•其三》作者

杜甫

杜甫, 字子美 | 号少陵野老, 唐代诗人, 712年2月12日 - 770
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世称“杜工部”、“杜少陵”等,汉族,河南府巩县(今河南省巩义市)人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杜甫被世人尊为“诗圣”,其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杜甫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,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开来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。他忧国忧民,人格高尚,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,诗艺精湛,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,影响深远。759-766年间曾居成都,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。

《羌村三首•其三》背景

创作背景

创作时间:757年; 创作地点:陕西省延安市富县;

 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(755年)爆发的“安史之乱”,不仅使一度空前繁荣的大唐王朝元气大伤,更给天下百姓带来难以言喻的深重苦难。次年,长安陷落。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与平民百姓一样,不幸被战争的狂潮所吞噬,开始了辗转流离的生活,亲身体验了战祸的危害。

  唐肃宗至德二载(757年)五月,刚任左拾遗不久的杜甫因上书援救被罢相的房琯,触怒肃宗,差点没砍掉脑袋,但从此肃宗便很讨厌他,闰八月,便命他离开凤翔。诗人此行从凤翔回鄜州羌村探望家小,这倒给诗人一个深入民间的机会。杜甫回羌村前已有十多个月没和家里通音信了,由于兵荒马乱,情况不明,传说纷纭,杜甫当时的心情十分焦虑。乱离中的诗人历尽艰险,终于平安与家小相聚,此事令他感慨万千,于是写下了著名的组诗《羌村》三首。

《羌村三首•其三》翻译

AI智能翻译

群鸡正乱喊,客人到鸡斗争。
赶鸡上的树木,开始听到叩柴荆。
父老四五人,问我久远行。
手中各有带,倾榼浊又清。
莫辞酒味淡薄,黍地没有人耕种。
战争既不息,儿童尽东征。
请为父老歌:艰难愧深情!
歌罢仰天长叹,四座泪纵横。

古诗词翻译

翻译
成群的鸡正在乱叫,客人来时,鸡又争又斗。
把鸡赶上了树端,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。
四五位村中的年长者,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。
手里都带着礼物,从榼里往外倒酒,酒有的清,有的浊。
一再解释说:“酒味之所以淡薄,是由于田地没人去耕耘。
战争尚未停息,年轻人全都东征去了。”
请让我为父老歌唱,在艰难的日子里, 感谢父老携酒慰问的深情。
吟唱完毕,我不禁仰天长叹,在座的客人也都热泪纵横不绝,悲伤之至。

《羌村三首•其三》标注

词典引注

1斗争[dòu zhēng]: (1).争斗;

【引】搏斗。《韩非子·显学》:“ 宋荣子 之议,设不斗争,取不随仇,不羞囹圄,见侮不辱,世主以为宽而礼之。”《淮南子·主术训》:“为智者务于巧伪,为勇者务于斗争。” 唐 杜甫 《羌村》诗之三:“群鸡正乱叫,客至鸡斗争。” 明 马愈 《马氏日抄·石斗》:“鸟兽孽虫也,有血气知觉,故有斗争。”

2苦辞[kǔ cí]: (3).再三陈说。

【引】 唐 杜甫 《羌村》诗之三:“苦辞酒味薄,黍地无人耕。”

3儿童[ér tóng]: 古代凡年龄大于婴儿而尚未成年的人都叫儿童,现代只指年纪小于少年的幼孩。

【引】《列子·仲尼》:“闻儿童谣曰:‘立我蒸民,莫匪尔极。’” 唐 杜甫 《羌村》诗之三:“兵革既未息,儿童尽东征。” 清 金人瑞 《下车行》:“儿童合掌妇女拜,三年有成我能讴。” 巴金 《探索集·访问广岛》:“我看见许多健康活泼的 广岛 儿童,在他们周围开放着美丽的鲜花。”

4深情[shēn qíng]: (3).深厚的感情。

【引】 晋 王羲之 《深情帖》:“欲与事地相与有深情者,何能不恨!” 北魏 郦道元 《水经注·河水五》:“升眺清远,势尽川陆,羁途游至,有伤深情。” 唐 杜甫 《羌村》诗之三:“请为父老歌,艰难愧深情。” 柯岩 《周总理,你在哪里》诗:“我们在 天安门 前深情地呼唤: 周-总-理 。”

《羌村三首•其三》注释

古诗词注释

注释
1.正,一作“忽”。斗争,争斗;搏斗。一作“正生”。
2.柴荆,犹柴门,也有用荆柴、荆扉的。最初的叩门声为鸡声所掩,这时才听见,所以说“始闻”。按养鸡之法,今古不同,南北亦异。《诗经》说“鸡栖于埘”,汉乐府却说“鸡鸣高树颠”,又似栖于树。石声汉《齐民要术今释》谓“黄河流域养鸡,到唐代还一直有让它们栖息在树上的,所以杜甫诗中还有‘驱鸡上树木’的句子”。按杜甫《湖城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宴饮散因为醉歌》末云“庭树鸡鸣泪如线”。湖城在潼关附近,属黄河流域,诗作于将晓时,而云“庭树鸡鸣”,尤足为证。驱鸡上树,等于赶鸡回窝,自然就安静下来。
3.问,问遗,即带着礼物去慰问人,以物遥赠也叫做“问”。父老们带着酒来看杜甫,所以说“问我”。
4.榼(kē),酒器。浊清,指酒的颜色。
5.苦辞酒味薄,是说苦苦地以酒味劣薄为辞。苦辞,就是再三地说,觉得很抱歉似的,写出父老们的淳厚。下面并说出酒味薄的缘故。苦辞、苦忆、苦爱等也都是唐人习惯语,刘叉《答孟东野》诗:“酸寒孟夫子,苦爱老叉诗。”都不含痛苦或伤心的意思。苦,一作“莫”。黍(shǔ),黍子。
6.兵革,一作“兵戈”,指战争。童,一作“郎”。
7.请为父老歌,一来表示感谢,二来宽解父老。但因为是强为欢笑,所以“歌”也就变成了“哭”。“艰难”句就是歌词。“艰难”二字紧对父老所说的苦况。来处不易,故曰艰难。惟其出于艰难,故见得情深,不独令人感,而且令人愧。从这里可以看到人民的品质对诗人的感化力量。
8.杜甫是一个“自比稷与契”、“穷年忧黎元”的诗人,这时又正作左拾遗,面对着这灾难深重的“黎元”,而且自己还喝着他们的酒,不得不叹,不得不仰天而叹以至泪流满面。

《羌村三首•其三》点评

《杜臆》

起语,钟云:“描写村落小家光景如见。”但他人决写不到此,入词却妙,……至“歌罢仰天叹”,则公与老父各有其悲,而无复吹趣。此句又三首之总结也。

《杜诗详注》

杜诗每章各有起承转阖;其一题数章者,互为起承转阖。此诗首章是总起;次章上四句为承,中四句为转,下四句为阖。三章,上八句为承中四句为转,下四句为阖。

《杜诗镜铨》

张云:亦偶然事,写出便的真。村景如绘(“群鸡”四句下)。虽述父老厚意,而时事艰难已带出(“苦辞”四句下)。李云:叙事之工不必言,尤妙在笔力高古,愈质愈雅,司马子长之后身也。

《茧斋诗谈》

《羌村》只是一真,遂兼众妙。

《岘佣说诗》

《羌村》三首,惊心动魄,真至板矣。陶公真至,寓于平澹;少陵真至,结为沈痛;此境遇之分,亦情性之分。

《唐诗别裁》

荒乱景,从父老口中传出(“苦辞”四句下)。“酒味薄”四句,以父老语入诗;“艰难”句,少陵歌也。

《唐诗归》

此三诗似咏生还之乐耳,以为偶然,以为意外,……流离死亡反是寻常事也。

《古唐诗合解》

三首哀思苦语,凄恻动人。总之,身虽到家,而心实忧国也实境实情,一语足抵人数语。

《义门读书记》

俱似脱胎于陶。叙述家人及乡邻情景……弥哀婉而弥深厚。

《杜诗详注》

再叙饮中问答,皆乱后悲伤之意。

《读杜心解》

兴体起,朴而隽。“苦辞”四句,借风生浪。末四句,两答两推开,才喜又悲矣。

《诚斋诗话》

五言古诗,句雅淡而味深长者,陶渊明、柳子厚也。如少陵《羌村》、后山《送内》,皆是一唱三叹之声。

《唐诗归》

钟云:描写村落小家光景如见(开头二句)。谭云:便将父老口中语入诗,妙!妙(“苦辞”二句下)。谭云:“艰难”二字即指所送酒也,妙!妙(“艰难”句下)!

《杜诗解》

(首四句)写叩门,却三句写鸡,笔态奇恣。

《读杜心解》

三诗俱脱胎于陶。

《羌村三首•其三》鉴赏

唐诗汇评·总评

诗词赏析

  这第三首,叙述邻里携酒深情慰问及诗人致谢的情景。通过父老们的话,反映出广大人民的生活。

  “群鸡正乱叫,客至鸡斗争”,群鸡的争斗乱叫也是暗喻时世的动荡纷乱,同时,这样的画面也是乡村特有的。正是鸡叫声招来了诗人出门驱赶群鸡、迎接邻里的举动,“驱鸡上树木,始闻扣柴荆”,起首四句,用语简朴质实,将乡村特有的景致描绘了出来,而这种质朴,与下文父老乡邻的真挚淳厚的情谊相契合。

  “父老四五人,问我久远行”,“父老”说明了家里只有老人,没有稍微年轻的人,这位后文父老感伤的话张本,同时为下文的“兵戈既未息,儿童尽东征”作铺垫“问”有问候、慰问之义,同时在古代还有“馈赠”的进一 ...

杜甫的其他诗词


三九古诗词@2025 www.39care.net